男孩易患自闭症的基因线索
孔学君 医师
自闭症被称为21世纪医学之谜。自闭症患者男女比例为4:1,也是自闭症众多疑团之一,困扰着自闭症研究者。最近刚刚发现的自闭症危险基因CACNA1G在男孩比女孩常见,被认为是男孩多发的一个基因线索。该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负责调节钙离子出入细胞。 大脑的神经细胞依赖于钙离子而兴奋活化。研究表明微量元素的失调可以导致神经连接点的过度兴奋,由此产生大脑发育障碍, 比如自闭症,甚或癫痫。
目前关于自闭症的理论提示该病与神经末梢的过度兴奋有关。 AutismSpeak基金会的科研主任 Geri Dawson指出,发现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基因很有价值。
这一研究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利用自闭症基因信息交流中心(AGRE)的自闭症基因库,获得2000个自闭症家庭的DNA样本。 发现自闭症相关基因在17染色体比较多,该区的基因变异在男孩比女孩要多。 近40% 的 一般人群含CACNA1G的普通型,而其变异型在男孩自闭症患者较多。但是,此基因的变异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情况,甚至连一半都达不到。这意味着此区更多的基因在发挥作用。不容置疑,自闭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作为一种发育过程的障碍,涉及语言,社交及行为的异常,其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各异。预计有很多基因在神经细胞连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不仅有大量的基因参与,基因的不同组合及其与环境的独特的相互作用,对于每一位自闭症患者起主导作用。检测每一个自闭症可能的基因是个巨大的挑战。下一步应使用自闭症已知的基因帮助建立自闭症过筛实验,以早期发现自闭症并得以早期干预。 Dawson指出,在将来的5至10年里,我们将会对自闭症有更多的理解甚至会有重大的发现。
自闭症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其发病率已经达到流行的程度。每150名美国儿童就有一名患有自闭症。自闭症病因多不清楚,表现也各有不同,但其病理机制却集中在两个主要方面:大脑某些区域的血液灌注不足及免疫异常的炎症反应,特定部位的这些病理变化对应着相应的临床症状。 干细胞作为一种新的疗法,正是选择性的定位到大脑的缺血及炎症区域,有效的修复这些病理变化。干细胞有两大类:1) 间充质干细胞 (MSC)可以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目前用于器官排异反应性疾患及克隆氏病的临床试验已处在后期阶段,这两种病变都是免疫异常造成的;2) 脐带血CD34+ 干细胞已知是很强的新血管形成刺激剂,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已经证实其治疗周围或中枢缺血的效果,这种新血管形成的过程涉及了大量的细胞介素及蛋白合成,已有临床实例报道自闭症儿童接受CD34+ 的良好反应。CD34+ 干细胞的问题是一方面数量少,另一方面接受异体的脐带血有个排异反应问题。对于接受异体脐带血干细胞要不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需要使用以避免排异反应; 也有一些文献证实不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可行性。有报道500病人接受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无一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无一例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即使如此,免疫介导的反应将干细胞清除而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间充质干细胞 (MSC)不仅有明显抗炎作用, 还可以引致永久性的免疫耐受而抑制机体对于干细胞的排异反应。 使用这两种细胞一起治疗自闭症可以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自闭症的两个主要病理机制,而且减少排异反应,进而巩固临床效果。使用这两种干细胞一起治疗自闭症已在巴拿马,墨西哥,中国等国家开展,效果尚有待研究及随访。所以,干细胞治疗自闭症尽管前景广阔,但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解决。